奔赴失联村丨80岁老奶奶用光家里白面和液化气,给乡亲蒸花卷

首页>资讯 > 正文
2023-08-07 06:12:33

来源:新京报

8月3日下午三点,记者从门头沟城区坐车出发,一路经过被洪水冲垮的路面、被淤泥塞满的大桥,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了王平镇政府。镇政府负责人建议去东王平村采访王树清,他说王树清是王平镇最勤奋的村支书,尽管村里受损严重,但无人伤亡。当时,记者心中勾画出了王树清的肖像速写,是位高大健壮的中年男性,毕竟在洪水滔天中,要确保所有人安然无恙,对村支书的身体素质是个极大考验。

在镇政府院里,记者遇到了正在闷头搬物资的王元勋,他是村组织委员,这天搭乘邻村朋友的越野车来镇政府领物资。在回村路上,越野车经过一座有些阴暗的桥洞,桥洞下水坑遍布,坑里嶙峋石子露出尖角,轮胎在上面打滑。王元勋忽然说,王树清曾经在这座桥洞的边上站着,水快到她腰上,她踩在石子儿上,拦下一辆军用吉普车,请求对方帮忙转移一个80多岁的重病老人。


(资料图片)

很快,记者终于见到了王树清,她正在村委会院里和包村干部李建平谈话,两人神情严肃。她身材瘦小,今年65岁,但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干脆利落。她说,她在山洪倾泻下来的时候,像疯了一样用拳头挨家挨户砸门,全村常住人口480多人没有伤亡,200多位老人安全转移。

8月4日凌晨五点多,老邮局安置点附近,王树清(中)、李建平(右一)打算给村民发早餐。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山洪来袭,从两米高山坡上跳下喊人

7月31日,门头沟区遭遇山洪袭击。地处沟壑间的东王平村,九成的房屋受损。8月3日,记者在村里看到,整栋楼瘫在泥水里,村里主路上随处是泥水,汽车、树枝、家具,挤成一团泡在里面。王树清走路轻巧,从水面一块石头上跃到一米来远的台阶上。在一处五间房子的残垣前,她说,这户人家住着一个近80岁的老人,那天刚从屋里被她叫出来,身后的屋顶和墙头就塌了。

东王平村村委会在村东头高地上,王树清每天凌晨五六点就从家走到村委会,再把村里巡查一遍。东王平村有北街、南街、河北新村、落坡岭、沙石坨五个自然村,住户分散在沟壑边边角角,人要围着村子走完一圈,至少需要三个小时。

山洪袭来的时候,伴随而至的还有滑坡。王树清逆着洪水向山上跑,此刻每户院落都陷入泥潭里,她的鞋有好几次拔不出来。她用拳头砸门,直到亲眼看到人从屋里走出来,她才罢休。在跑进山坡上一户门前的时候,她想起来坡下还有户人家住着老人,径直从两米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膝盖碰在石子上,磕得淤青。

“这是决定东王平村生死的时刻,我什么都不怕。老百姓就是我的命,他们要有伤亡,我没法和老百姓交代。”这位做了30年的村支书坚决地对记者说道。

东王平村紧挨着一座煤矿遗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人在矿区工作。王树清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东王平村商贸繁华,有邮局、商店、火车站,是门头沟城里人都很羡慕的地方。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叠加矿区不再采矿等因素,许多年轻人进城工作,村子也逐渐老龄化了。

7月31日下午,王树清才发现自己的鞋底已经坏了,她换了一双鞋,和村里南街、北街的几十个老人们在村委会房间里对付了一宿。但她晚上不敢睡觉,她的手机闹铃隔20分钟响一次,随后她就站起来借着微弱的烛光一一察看每个老人身体状况。

山洪暴发第二天,王树清在当地一支救援队和镇政府包村干部帮助下,将转移安置点设置在村里的老邮局里。邮局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高大的门厦和宽敞的房间,现在已经用于仓储。老邮局旁边,是一座红色平顶房子,村里人管它叫“白雪”,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曾是家名为“白雪”的商店,也是村里人共同的回忆。

大雨预警后,彻夜蹚水通知村民转移

8月2日早上,门头沟的雨势明显弱了起来,东王平村很多人从转移安置点返回家中。王树清则忙活着四处张罗救援物资,统计房屋受损情况。村里除了她之外,还有两名村两委干部,但她腿脚最勤快,哪怕移动个桌椅,也总想亲力亲为。她拿着村委会所有房间的钥匙,晚上检点完物资后,会亲自锁门。

8月3日晚上九点,王平镇分管治安的副镇长刘帅,坐着一辆警车冲到东王平村村委会前,王树清刚从一户村民家里出来,没来得及吃晚饭。刘帅连忙告诉她,天气预报称,次日深夜三点到六点会有大雨,镇里要求村里人安全转移。王树清跑回屋里,拿了手电筒,和李建平挨家挨户敲门要求村民转移,记者则一直跟着他们挨家挨户去敲门。

从7月31日后,村里就没有一点电子信号,要把村里人全通知到,只能靠敲门靠喊。王树清走在最前头,一路上踩着淤泥、碎石块。有的村民住在街道深处,淤泥堆得一尺来厚,上面有门板、玻璃瓶等杂物,还弥漫着腐臭味。随行的人捂住鼻子,用脚尖小心试探着走进去。但王树清甩开了手臂,径直大踏步在淤泥里走。她边走边高喊:“现在是村里的生死时刻。大雨前,所有人必须转移到老邮局。”

她每到一家,用拳头砸门、扯着嗓子喊人家的名字。有时候,连续五分钟,都等不来房间里的回应,她的嗓子渐渐要哑了,她便使劲挥舞双拳在门上砸。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从门口探出头来,“不转移行不行,我就在家里住,是好是歹,我认了。”“不行!”王树清态度坚决。

晚上十一点,东王平村街道的水面上,起了水雾。王树清走访完北街的村民,领头带着记者一行人蹚过水沟到村里南街。她的鞋袜湿透了,在空地上使劲跺了跺脚,鞋底溢出一些水。她把南街的十来户村民通知完后,又蹚水回到北街,指挥五六个人把山坡上一个下半身瘫痪的村民转移到山下安置点里。

当再回到老邮局的时候,有一些老人坐在床沿上等她。王树清一看表,已经凌晨十二点半了,她点了蜡烛、蚊香,和老人说了几句话。等看到所有老人躺在床上休息后,她便匆匆拎着板凳走出门外,坐在板凳上值班,每20分钟进屋瞅一眼。记者也和她一起,在门外坐了一宿,忍受着露水滴落和蚊虫叮咬挨到天亮。

第二天,记者感到腰酸背痛浑身奇痒,王树清虽然几乎一夜没睡觉,依旧是风风火火。她叫醒了村干部,让他们给所有老人发吃的,一个老人能获得两个面包一瓶矿泉水;而年轻些的人,能领到一包方便面和一瓶矿泉水。这时候,东方露出鱼肚白,这是个晴天的好兆头。

八旬奶奶用光白面为村里老人蒸花卷

王树清是个要强的人,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她说,她57岁时候学会了游泳,能连续在30米长游泳池里游60圈;她60岁时想学车,但家里没有车练习,她就认真跟着教练学,一次性通过了全部考试科目,当年拿到了车本。她在走村里的山路很快,蹚水也很快,“我身体棒着呢。”

8月4日六点多,“老邮局”安置点里,老人出来打算回家。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在王树清口中,和她身体一样棒的,是住在村委会西边的刘艳琴。在东王平村成为“孤岛”的时间里,安置点里的老人们都吃上了刘艳琴蒸的花卷。刘艳琴今年80岁了,梳着短发,精神矍铄,她把自家的液化气、白面全部用掉了,蒸了花卷,还做了几盆红烧茄子、米饭炖肉,让12岁的孙子把这些饭菜端给老人们吃。王树清说,在村子断联的时候,她头回体会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的含义。

因为没有电,电扇、空调都不能用,一些人觉得屋里热,就聚在村委会院子里聊天,有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靠在背椅上边听众人聊天边笑。王树清指着他告诉记者,在这次洪水中,他把自家的鸡肉捐献出来,让老人们吃。男人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摆摆手示意王树清不要提。

8月4日,在老邮局安置点里,一些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感受日光与晨风。小孩蹦蹦跳跳地跑进村里,捧着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喝。77岁的王永来告诉记者,村里山泉是能喝的,只不过后来村里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就没人喝山上水了。但这次水灾,自来水管道受损,人们又回归传统,喝起了山泉水。

因为脚长期在水里浸泡,王元勋的两只脚都肿了,起了血泡。他把鞋后边踩下去,露出半只脚趿拉着鞋走路。王树清让他和李建平在凌晨六点时给大家分吃的,他抱着装食物的纸箱在三层楼高的老邮局里爬上爬下,偶尔伤口疼了,他就扶着楼梯喘口气再接着走。

对东王平村大多数人来说,8月3日晚上的紧急转移,不过是虚惊一场。但已经两天一夜没合眼的王树清,仍一脸严肃。她在趁大家吃东西时,特意说,如果今夜还预报有大雨,大家还要继续转移进安置点里。“我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毁了,但我们人不能有伤亡。只要人在,还怕没有好看的房子吗?”她朝人群喊着。

8月4日中午,太阳烤着内涝的东王平村,大街上的淤泥发白、松软,散发一股腥味。在一座墙头上摆着花盆的院子里,50岁的安熙凤正带着22岁的女儿王雨鑫,清扫院子淤泥、擦玻璃窗;再往南走,有一座临街二层小楼,屋主把碎在泥水里的花盆一片一片捡起来,埋进院里,她说打算再买一个盆栽,放在原先位置上。

王树清仍在村委会值班,她早上没吃饭,午饭只喝了一瓶矿泉水,嚼了一个两天前的花卷。太阳晒进来,她打了个哈欠。这时,门头沟区应急部门来的小伙子走了进来,建议王树清做好消杀工作,并让她统计房屋受损情况具体数据。她立马来了精神,风风火火走出门外。

记者手记

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王树清”出现

我是在8月3日晚,和王树清一起去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转移的时候,才知道她的工作有多艰苦。东平王村路况很差,到处是洪水、碎石、淤泥,但她毫不犹豫,直接就踩上去。老实说,有几段路,我是不敢走上去的,但她毫不在乎鞋子陷入泥里有多深。她哪怕明显看出这户人家是空的,也要大喊几声,等到无人回应,才能放心离开。三个半小时后,她嗓子哑了,我们这些跟随她夜访的人都很疲乏,但她精神十足。

她对我说,她饱满的精神来源于对村庄的责任心,她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人,又做了30年村支书。她说,老百姓就是她的命,如果村里有谁出现伤亡,她自己会觉得没法和村里人交代。她哽咽着说这些话时,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是这位女强人的另一面。

东王平村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经历未知的磨难,是否还会有如王树清这样有情怀、有能力的村干部走在前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龄化问题凸显,如何建立乡村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为村庄输入新鲜的血液?希望能有更多的“王树清”站出来走在最前面,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王树清”出现,分分肩上的担子。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标签: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热讯制鞋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新华社电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截至12月8日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这
2021-11-19 13:46:03
《中国证券报》17日刊发文章《备战2022 基金经理调仓换股布新局》。文章称,距离2021年结束仅剩一个多月,基金业绩分化明显。部分排名靠前
2021-11-19 13:46:03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ETC发行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
2021-11-19 13:45:58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 题:从10月份市场供需积极变化看中国经济韧性新华社记者魏玉坤、丁乐读懂中国经济,一个直观的视角就是市场供需两端
2021-11-19 13:45:58
全国教育财务工作会议披露的消息称,2020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4 2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 206%,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
2021-11-19 13:45:48
如果你也热爱“种草”,前方高能预警!让你心心念念、“浏览”忘返的网络平台,可能早已成为一块块“韭菜地”。近日,据《半月谈》报道,有...
2021-11-19 13:45:48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5年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规划》指出...
2021-11-19 13:45:40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2021年快递业务旺季正式拉开帷幕。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仅11月1日当日,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5 69
2021-11-19 13:45:40
人民网曼谷11月17日电 (记者赵益普)17日上午,中国援柬埔寨第七批200万剂科兴新冠疫苗抵达金边国际机场。当天,柬埔寨政府在机场举行了
2021-11-19 13:45:35
金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主体工程一角受访者供图依托清华大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金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申请专利百余项,建立
2021-11-19 13:45:35
视觉中国供图42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山西煤炭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12月份山西外送电能力将超过900万千瓦,今冬明春煤层气产量将达4
2021-11-19 13:44:34
14省份相继发布2021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今年以来,天津、新疆、内蒙古、陕西、西藏、山东、江西、山西、福建、四
2021-11-19 13:44:3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谢艺观)“一条路海角天涯,两颗心相依相伴,风吹不走誓言,雨打不湿浪漫,意济苍生苦与痛,情牵天下喜
2021-11-19 13:44:31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货车ETC发行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对不具备授信条件的用户,商业银行可在依法合
2021-11-19 13:44:31
欧莱雅面膜陷优惠“年度最大”风波 涉及该事件集体投诉超6000人次美妆大牌双十一促销翻车?近日,因预售价格比双十一现货贵出66%,欧莱雅
2021-11-19 13:44:13
43 6%受访者会在工作两三年后考虑跳槽54 3%受访者认为跳槽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有弊如今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想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不太容易
2021-11-19 13:44:13
超八成受访青年表示如有机会愿意开展副业 规划能力最重要64 4%受访青年指出做副业跟风心态最要不得如今,“身兼数职”已成为年轻人当中的
2021-11-19 13:44:01
发展氢能正当其时【科学随笔】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储存、与多种能源便捷转换等优点
2021-11-19 13:44:01
“千杯不醉”的解酒“神药”能信吗?专家:网红“解酒药” 其实不算药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一直是国人饭桌上至关重要的存在。尽...
2021-11-19 13:43:57
最新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