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岛环球网
(资料图)
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其实要论战功,李光弼要远在郭子仪之上。邺城之战失利后,郭子仪被罢免了所有军职,平定安史之乱的下半场他都没有参与,而李光弼则是主角。比较遗憾的是,李光弼也没有享受到终场获胜的鲜花与掌声,此时他已经不是朔方节度使了,而是改任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远离了主战场。
李光弼的退出实在是迫不得已。原来,李光弼控制不了部下了,再不将他调离,估计他很可能被部下做掉。
河阳之战后,李光弼计划固守怀州,可是监军鱼朝恩坚决要求赶紧收复洛阳。部下仆固怀恩附和鱼朝恩,上书朝廷说:别听李光弼瞎逼逼,叛军没那么可怕,收复洛阳易如反掌。
有鱼朝恩这根搅屎棍,李光弼即便满身是嘴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改变计划,留李抱玉镇守河阳,他和仆固怀恩率军渡河,打响收复洛阳的战争。大军在洛阳城北的邙山结营,李光弼下令,营寨要安扎于险要山地,不得轻易出战。然而,仆固怀恩却偏要在平原扎营。
史思明见唐军前来挑战,故意诈败,各种物资扔了一地。唐军将士眼睛都红了,纷纷扔下武器就去抢战利品。不料,叛军突然从山上冲下,一顿砍瓜切菜。唐军见势不妙,扭头就跑。跑了多远呢?您想象不出来,一口气跑到三百多里外的山西闻喜去了。
这太奇怪了,遭遇叛军袭击虽然损失不小,但也就几千人的伤亡,谈不上伤筋动骨,怎么败得这么彻底?远在战场外的李抱玉也跟着跑了,河阳也不要了。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李光弼被仆固怀恩等朔方军将士联手坑了。就是不听你的,就是要让你吃败仗,就是给你上眼药,就是要让你滚蛋。
李光弼有苦说不出,只好上书朝廷请罪。唐肃宗不傻,从一开始这个局就是他布置的,只是他没想到李光弼也搞不定朔方军。于是他只能给李光弼换个岗位,调任临淮。
李光弼与朔方军有什么恩怨呢?朝廷为何非要将朔方军交到李光弼手上,而不是郭子仪呢?
李光弼是契丹人,李光弼少年从军,深得王忠嗣、安思顺两任节度使的赏识,并于天宝十三载短暂担任朔方节度副使。彼时,郭子仪出任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同在安思顺手下任职。但二人的关系并不和睦,有资料说,他们从来不说话,见面怒目相视。
后来郭子仪丁忧离职,李光弼却遭遇“幸福的烦恼”,安思顺偏要将女儿嫁给他。估计是忌惮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关系,因此李光弼没答应,还辞职了,搞得安思顺灰头土脸的。
这次辞职给李光弼带来一个好运,也带来一个厄运。好运就是,不久安禄山起兵,安思顺被诬告勾结安禄山,含冤而死,全家被流放。假如他娶了安思顺的女儿,说不定也跟着完蛋了。
厄运就是,他辞职期间,郭子仪被朝廷夺情,出任了朔方节度使。如果李光弼不辞职,朔方军节度使应该属于他。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出任了朔方军节度副使,又分朔方5000人马,组建新的河东军,并出任节度使。(原河东军都跟了安禄山)
从这段经历来看,李光弼其实与朔方军的关系非常紧密,恩怨从何而来呢?
这跟藩镇模式的弊端有关,唐玄宗开元中期,府兵制搞不下去了,改成了募兵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藩镇募兵权、财权、行政权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私兵”的倾向。军中只认自己的领导,不认朝廷。
郭子仪治军很有自己的一套,他为政宽松,恩威并济,深得部下拥戴,慢慢地,朔方军几乎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郭家私人领地。不是郭子仪有意而为之,藩镇制度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否则安禄山哪来造反的资本?
这就是郭子仪被罢免朔方军节度使后,那些老部下一心想做掉李光弼,并试图重新迎回郭子仪的原因。
对唐肃宗来说,最头疼的是朔方军一家独大,没有制衡的力量,很容易失控。之所以选择李光弼,其实并不是对李光弼有多信任,而出于瓦解郭子仪的需要。人们总说唐肃宗、唐代宗昏庸,不信任郭子仪。其实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哪个皇帝敢把刀把子交到别人手上?
标签: